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辽国大臣欧阳侍郎自告奋勇,要到宋江大营去招安宋江全伙。欧阳侍郎说得恳切,不容辩驳。先说宋江弟兄替天行道,让人敬佩,再说奸臣当道,闭塞贤路,如果宋将沿途搜刮一些金主宝贝送到四大奸臣门下,立刻就可以做高官,如果不贿赂他们,即使有大功也会被埋没。江南、两浙、山东、河北等地盗贼草寇并起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宋江带领十万精兵来打辽国,也只是一个先锋官,其他弟兄都是白身,并无官职,实际上受奸臣陷害。如果宋江不贿赂奸臣,即使建立功勋,回到朝中也会受到陷害的。大辽国带了重金、彩礼前来招安,只要宋江肯归顺大辽,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都会受到封赏,加官进爵。宋江找吴用商议,吴用沉吟不语。看来,欧阳侍郎说到了点子上,宋江带领众人归顺大辽未尝不可。
吴用长叹一声,低头不语,自己肚里寻思。他说朝中四大奸臣当道,朝廷三次招安才让宋江做了一个先锋官,即使宋江破辽兵有功,回去之后也必无升赏,弄不好迎来一个徒劳无功的结局。宋江不听,只是强调忠义。其实他自己也动摇了,他并不是不知道朝中的情形,也不是不知道当前的形势,而是在功利面前和忠义面前,他选择了忠义,但毕竟还是动摇了。
从当前形势来看,归顺大辽有着很多的好处,起码可以让弟兄们洗白身份,加官进爵,享受荣华富贵,可以整天见面,不至于七零八落,可以不受奸臣迫害,可以带兵倒戈,攻打大宋,铲除奸凶。而这些都是大宋朝廷给不了梁山好汉的,不但如此,朝廷还要时时防备他们,让他们徒劳无功,还要卸磨杀驴。宋江应该带领弟兄归顺大辽,但他强调忠义,而忠义在残酷的斗争形势面前只是一块遮羞布,并不能给宋江诸人带来什么实惠。
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看,宋江也应该归顺大辽。孙子兵法开篇就说"兵者,诡道也。"又说"兵不厌诈"。宋江等人就是用假投降诈开城门,夺了霸州城。宋江等人并不讲什么道义,而是用了欺骗的"诡道"。既然是忠义之师,那么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打仗,还要用什么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?对待大辽兵马应该那样,对待朝中奸臣以及昏庸的皇帝就不应该那样吗?在宋江的意识里,忠君思想比较严重。他对付大辽兵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,不顾忠义,不顾正气,对待朝中奸臣和皇帝却是低眉顺眼,俯首称臣,即使连臣都称不上,也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奴才和走狗。宋江所说的忠义其实是就是一个"忠"字的意义,没有什么"义",即使有也是强词夺理,不然他就不会带着弟兄们接受招安,东征西讨劳而无尺寸之功了。要是真的讲"义"就应该带着弟兄们归顺大辽,而不是攻打大辽。
宋江带着公孙胜和几个弟兄去找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,请罗真人指点迷津。罗真人是个看破红尘的得道之人,不要他的金珠宝贝也不要他的绫罗绸缎,而是说他忠义之心神明可鉴,只是命薄,不得全美。宋江求进一步开示,罗真人说,宋江所生命薄,为人好处多磨,忧中少乐。得意浓时,便当退步,不可久恋富贵。也就是说他功成身退,不要贪慕富贵荣华,那些都是惹祸的根苗。宋江还是不明白,说出和弟兄们长相厮守的愿望。罗真人说,大限将至,不容他们留恋,留下八句法语:"忠心者少,义气者稀。幽燕功毕,明月虚辉。始逢冬暮,鸿雁分飞。吴头楚尾,官禄同归。"一番话说的是,朝廷中"忠心者少,义气者稀",打完大辽(幽燕功毕)后,结果却没有多少功赏(明月虚辉)。后来说梁山头领,如鸿雁般分飞,至于"吴头楚尾"可能指宋江写反诗始于吴,(江州即九江,可称为吴地,宋江反诗中自己就说心在山东身在吴)死于楚州。可惜被功名利禄填塞于胸的宋江不能理解,交给吴用看,吴用也不能理解。罗真人秉持忠义,打消了他投降的念头,让他不要久恋富贵,他却完全不懂。带着弟兄们打大辽,不就是要博一个封妻荫子的美满结局吗?为什么要放弃眼前的功名富贵,难道要弟兄们都做罗真人那样的世外高人吗?宋江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功成身退的道理,当然也就不理解法语的寓意了。或者吴用知道,但他不说破。或者编故事的人、写书的人都知道,就是不说破。说破了就没意思了,说破了宋江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傻蛋了。
神灵不希望宋江投降,以此来完成他所谓的受朝廷封赏的大计,也因此应了罗真人的言语,让他带着众弟兄一步一步受到朝廷陷害,一步一步陷入功名利禄的泥潭,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结局。罗真人所谓的神灵可鉴只是安慰宋江,顺应他的想法,而不是事实真相。在兵家面前,利益比什么都重要。而不顾利益,打着忠义的旗号,行奴才之事,必定被玩弄致死。不知道宋江喝毒酒之后有没有后悔----当初应该归顺辽国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