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条话题冲上热搜——
「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10%」
在人口学概念中,女性终身无孩和未婚的判定标准,是50岁。
(资料图片)
简单一个数字,把生育话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。
这个数据,来源于2020年。与之对比形成的是,2015年,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为6.1%。
短短五年,上升了64%。
这项调查还显示,全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不断推迟,越来越多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。其中,作为生育主体的「90后」「00后」,平均打算生育子女的个数为1.54个和1.48个。
很显然,这个时代,人们对生育的欲望普遍降低。但对于女性而言,生育远不止数字呈现的那般简单。
而且,该不该带小孩来到这个世界,是关乎每个人的人生大事,也不该都归结到女性身上。
借此契机,今天想用一部国产纪录片和大家讨论一下——关于生孩子的那些事。
《生育纪事》
这是一部讲述女性婚育的纪录片。一共三集,豆瓣评分8.4。
导演直面三个关于女性的敏感话题:丁克、堕胎、冻卵。
通过走访谈话,试图闯入有关生育的各种禁忌。
「一个正常人都会想要孩子的」
刚打开视频,这位大叔来了一记重锤。其伤人程度,堪比另一部讲述女性生育的纪录片《奇妙的蛋生》中那句——
「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是下不了鸡蛋的鸡」
纪录片选择街头采访的形式展开话题,询问路人对「不生孩子」这一观点的看法。短短一分钟,就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观点。
「我得给我男朋友留个根」
「作为女人来说,至少得有一个孩子」「生多个,他只要有一个成才了,你就成功了」纪录片所采访的12个路人中,仅有两个人接受丁克的观点,认为传宗接代是陈旧的思想。不难看出,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,社会对丁克群体的包容性确实不高。现实生活中,认为丁克不是正常人这种观点早已屡见不鲜,更难听的言辞远远比此更甚。
归根究底,他们排斥丁克的理由,也不外乎围绕着三个主题:
舆论压力、传宗接代、养儿防老。
这些问题,对于坚持丁克的人们而言真的重要吗?为了更深入了解丁克群体的想法,导演走访了三组不同阶层的丁克群体。
丁克,是他这个阶层不得不做的选择。结婚8年,48岁的「老北京」老杨如此回答。
逼仄的房间堆满旧货,生活的拮据显而易见。
在他看来,生养孩子意味着繁重的经济压力——纸尿裤、学区房、补习班……
而他没有钱。
自己本就因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而倍受冷眼,他不愿意让孩子重蹈覆辙。
生孩子,是他放弃的事物之一。热衷于享受生活的陈哥这般决定。
随着结婚生子,身边很多曾有梦想有激情的朋友,选择放弃热爱的事物。
他们没有机会停下来思考,生命中其他人和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。
如果为了孩子而改变,那就是他的人生悲剧。
对现实的担忧是选择丁克的原因。结婚7年的一对夫妻如是说。
作为父母,要保证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不受伤害,对这对夫妻而言是很重的负担。
人生是一个高难度游戏,自己已经活得这么难了,为什么要让孩子参与进来。
生孩子这件事,无论从精神层面,还是物质层面,都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压力。无关年龄和性别,他们选择丁克的核心诉求都集中于一件事——
自己的生活是优先项。
每个人都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。
如果将生育问题聚焦于女性,回答又转向另一个层次——生育之痛。
凄厉的哀嚎,没有一滴血,却满是血腥的感觉……
这是北京一场话剧的演出现场,讲述90年代一个农村女性的生育经历。
两次生育,三次引产手术。残酷,却是每个女性都可能面对的事情。
话剧演员,是一群城中村女工,话剧呈现的是她们真实的生活。
上面说的,仅仅是肉体之痛。
女性在生育过程中面临的创伤经验有很多。但在社会议题中,这些全部被压抑。
纪录片通过采访话剧的创作者,将这些私密的话题呈现于大众面前。
比如,生育带来的心理创伤。
一方面,丈夫在生育过程中,往往是缺位的。
纪录片中大多数女性呈现出一种,虽然心里会难过,但也能理解的状态。
毕竟,不可能就为了让他陪你,就不工作生活了。
另一方面,我们通常会忽略选择流产,或者分娩失败的那部分人所承受的痛苦。无论主动还是被动,丧子之痛终究是女性一辈子的创伤。
更残酷的是,很多女性在当时没有选择。
生育问题,是女性人生境况的折射。歌颂「生」之伟大的同时,也需要直视「生」的残酷。
平心而论,真正能坚持丁克的人有多少?
「丁克夫妻」中的女方,在采访中也坦诚地表示,未来的想法自己也说不准。
「那如果我退休了,我真的闲得没事干了怎么办」
看得出,她对不要孩子这件事还是有所犹豫的。她甚至已经考虑生育的另一种可能,冻卵。
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冻卵这件事。
纪录片采访了两个选择冻卵的「适婚女性」,试图借她们的经历揭开冻卵的神秘面纱。
阿布,32岁的纪录片剪辑师。
郭蕾,一个自媒体达人。相同的是,她们都曾经幻想30岁之前生孩子。可生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她们必须得找到「合作伙伴」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她们渐渐发现——
找个合作伙伴这事儿挺难的
生孩子就更不容易了
不过好在随着辅助生殖医学的发展
人类在这方面已经可以实现更多的自主性
就这样,她们开始将冻卵纳入人生计划之中。作为「天底下唯一的后悔药」,冻卵并非易事。
首先,国内冻卵政策严苛。
虽然早在十几年前,国内已经可以进行冻卵手术了。
但问题在于,它只对已婚女性开放。
而且,只可以冻受精卵。
对于单身女性而言,她们不得不面对年龄问题。身体机能退化和卵巢功能下降,无论生孩子还是冻卵,她们都必须尽快做出选择。
在政策不改变的情况下,她们只能选择跨国冻卵。
其次,父母和伴侣不支持。阿布,母亲早逝,从小被父亲拉扯大。
得知阿布决定去美国冻卵,亲友口风一致,希望阿布能自然生育。
甚至有朋友表示——
「国家提倡年轻人要有大胆的想法,也不是你们这种想法」
然而,阿布的父亲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环,却选择沉默以对。在父亲看来,阿布人生中的很多决定都太过突然。
包括冻卵的决定,就算母亲在世,恐怕也不会接受。
不同于阿布,郭蕾的负担来自于男友。当郭蕾向男友表达冻卵意向之时,男方表现出来的态度看似毫不干己。
如果亲密关系无法成为依靠,那么做选择的压力只能独自承受。
最后,心理上对手术的恐惧。两人到达美国的那一刻,冻卵才有了实感。
手术前需要反复做一系列身体检查,来确定卵巢是否符合要求,身体机能是否能应对手术。
镜头对准B超屏幕,医生用温柔的语调向两人解释取卵手术——
这些黑点是卵泡(里面有)液体,包含着一个卵子
当你的卵泡生长到18毫米的时候我们会给你进行破卵针的操作
任何女性,听到这段话恐怕都会毛骨悚然。漫长的意识流镜头,大提琴乐声中夹杂着心跳监控仪的蜂鸣声。
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,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不适感。
郭蕾以旁白的形式讲述着自己手术前的梦境——
我梦见这个手术是怎么做的你知道吗
就是要从人的这两边,整个这样拉开,然后把皮撕开
然后我就问了一下医生,皮撕开了怎么再接回去
医生就说回来这都会缝上针
所以取过卵的人就是这脖子边上
都能看见有两道,两边都有刀口
在海边,两人讨论什么时候可能会用到这颗卵子。郭蕾感慨,就算现在已经冻卵,但她依然觉得最轻松的是那些已经生过小孩的人。
看似很酷的阿布同样表示,成为母亲对自己而言,既害怕又诱惑。选择冻卵这个Plan B,只是为了让人生多一种选择。但这个选择,也并非轻松。
生育对她们而言依然是一种束缚。
生育率低,不仅是中国面对的问题。
早在2018年,韩国的总和生育率(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)仅有0.98。
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生育率进入「零时代」的国家。
统计显示,如果韩国的生育率继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,那么从2031年开始,韩国的总人口将会开始下降。与此同时,韩国年轻人流行起了一种新的抗议运动——
抵制人口调查所采用的「未婚」称呼。
在他们看来,未婚代表着一种过渡的状态,终极形态依然是结婚。
而在他们心中,人生并非只有这两种选择。
相较于未婚,他们更希望用「非婚」来称呼自己。
「非婚」所代表的状态,和时间没有任何关系。
(韩国「非婚生活」倡导者郑世英和贝克哈娜)另一边,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同样面对严峻的生育问题。
日本官方用适度的财政政策激励民众生子,然而就成果来看,依然收效甚微。
不可否认,生命是奇迹。
但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,无论在任何国家,养育孩子都无疑是一种重担。
如今,我国生育率已经低到全世界倒数之列。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,却不仅仅是生育意愿这么简单。
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十个国家或地区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发布的报告《世界人口展望2022》
工作上,年轻人必须面对花式内卷。
生活上,还要面对昂贵的购房压力。
躺不平,卷不动。
自己的人生已经焦头烂额,哪儿还有心思去谈论生育之道?
舆论上,仍然会有许多声音将矛头指向女性。仿佛女性不愿意生孩子,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。
实际上,「生」只是一切的开始。
更重要的是「育」。
「生育」意味着责任,一旦决定就无法摆脱的责任。
然而,很多人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。
正如片中提到的郭蕾男友。随着冻卵手术的日期越发接近,郭蕾男友提出分手。
分手的理由呢?
男友觉得郭蕾是一个小男孩,而他想找个小女孩。
真的如此吗?郭蕾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想要结婚生子,但从她决定冻卵的那一刻起,这个可能就存在了。
这种可能,让男友恐惧。
当年在韩国备受争议的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中,金智英在做了两年全职家庭主妇之后,患上了育儿抑郁精神分裂症。无止境的家务,不停歇的育儿。
极少数带着孩子出门的时候,都会被偶遇的上班族嘲讽「妈虫」。
在韩语中,这个词代指因为生孩子不工作,靠老公养活的懒人。全职太太,一个听起来很躺平的称呼。
称呼背后的付出,远远超出想象。
更别说,社会上还有很多单亲妈妈的存在。大多数单亲妈妈的生活远比想象中更辛苦。
2020年,广州市妇联曾经发布过一份全国性单亲妈妈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。
报告显示,近八成单亲妈妈无法得到前任配偶足够的赡养费,需要面临阶段性或持续性的经济压力。
与此同时,单亲妈妈在职场和婚恋市场上遭受歧视更是家常便饭。相较于施加舆论压力,单纯提高生育率,更需要社会去关注到这些细枝末节,不断完善相应政策和福利制度。
更重要的是,学会倾听女性的声音,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,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。
毕竟,人生最关键的,从来不只是生育这一件事。
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,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,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。
全文完。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
关键词: